如何确定SMT钢网厚度?一文搞定
在SMT(表面贴装技术)行业中,钢网厚度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焊膏的沉积量和焊接质量。以下是确定钢网厚度的关键因素和步骤:
1. 元器件类型与焊盘设计
细间距元件(如QFP、BGA、0201/01005等):
需要更薄的钢网(如0.10mm-0.12mm),以减少焊膏量,避免桥接。大焊盘元件(如电解电容、连接器):
需更厚钢网(如0.15mm-0.20mm),确保足够焊膏量,增强机械强度。混合技术(通孔与贴片共存):
可能采用阶梯钢网(Step Stencil),局部加厚或减薄以适应不同元件。
2. 焊膏特性
金属含量:焊膏金属含量高(如90%以上)时,可略微减薄钢网。
颗粒尺寸:
细颗粒(Type 4/Type 5)适合薄钢网和高精度印刷。
粗颗粒(Type 3)需更厚钢网以保证流动性。
3. 工艺要求
焊接可靠性需求:
高可靠性产品(如汽车电子)可能需要更多焊膏,适当加厚钢网。模板开口设计:
开口宽厚比(Area Ratio)需≥0.66,厚宽比(Aspect Ratio)≥1.5,以确保焊膏释放效率。宽厚比 = 开口面积 / 孔壁侧面积
厚宽比 = 开口宽度 / 钢网厚度
公式:
4. 行业标准参考
IPC-7525:
建议钢网厚度与元件引脚间距对应(例如,0.5mm间距推荐0.12mm钢网)。经验值:
通用场景:0.12mm-0.15mm(5-6mil)。
超细间距:0.08mm-0.10mm(3-4mil)。
大功率元件:0.15mm-0.20mm(6-8mil)。
5. 验证与调试
试生产验证:
通过焊膏量检测(SPI)和回流后检查,调整厚度以消除桥接、虚焊等问题。阶梯钢网应用:
若同一PCB上元件差异大,可采用局部加厚(如0.15mm区域)+标准厚度(如0.12mm)组合。
总结:钢网厚度选择流程
分析元件类型和PCB布局,识别最小间距和最大焊盘。
计算开口宽厚比/厚宽比,确保焊膏释放性。
参考IPC标准或行业经验确定初始厚度。
试生产并检查焊接质量,优化厚度或采用阶梯钢网。
持续监控,根据工艺变化(如焊膏批次、元件更新)调整。
通过以上方法,可在焊接质量、成本和效率之间找到平衡,确保SMT生产良率。
需要定制钢网,可留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