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确定每款产品的钢网厚度?使用钢网时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?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聊!

2025-03-04 10:15:13 梁伟昌 14

在SMT(表面贴装技术)生产中,钢网厚度直接决定了焊膏的沉积量,进而影响焊接质量。那么,如何确定每款产品的钢网厚度?使用钢网时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?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聊!


01
一、如何确定钢网厚度?


钢网厚度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元件类型、PCB设计、工艺要求等因素。以下是具体参考:

1. 元件类型与厚度参考

  • 小尺寸元件(0402/0201等):推荐0.1–0.12mm,过厚易导致焊膏过量引发短路。

  • 常规元件(0603、QFP、SOP等):常用0.12–0.15mm,平衡焊膏量与印刷稳定性。

  • 大焊盘/高密度元件(QFN、BGA、散热焊盘):需0.15–0.2mm,确保足够焊膏填充,避免虚焊。

  • 通孔元件(如连接器):特殊工艺可能需要0.2mm以上钢网,或局部加厚(阶梯钢网)。

2. PCB设计因素

  • 密集程度:高密度PCB(如手机主板)需更薄钢网(0.1mm)以减少桥接风险。

  • 焊盘间距:间距小于0.4mm时,优先选用0.1–0.12mm钢网。

  • 阶梯钢网应用:混合元件场景(如同时存在0402和大焊盘),可在局部区域加厚(如大焊盘区域0.15mm,其他区域0.1mm)。

3. 工艺类型

  • 锡膏工艺:标准厚度0.12–0.15mm,具体根据锡粉颗粒(如Type 3/4/5)调整。

  • 红胶工艺:厚度通常≥0.15mm,确保胶量足够固定元件。

4. 其他因素

  • 钢网材质:激光切割不锈钢(主流)、电铸钢网(高精度但成本高),后者可能允许更薄设计。

  • 锡膏特性:低黏度锡膏需更薄钢网,高黏度可适当加厚。

  • 试产验证:小批量测试焊膏体积(如SPI检测)调整厚度,例如BGA焊点体积不足时局部加厚。


02
二、SMT钢网使用注意事项


1. 钢网质量控制

  • 张力检测:新钢网张力需≥35N/cm²(激光钢网),使用中定期检测,低于25N/cm²需报废。

  • 开口检查:用显微镜或AOI检查开口毛刺、孔壁光滑度(电抛光处理更佳),确保无残留金属屑。

2. 印刷过程管理

  • 对位精度:借助CCD相机校准,偏移需≤0.05mm,尤其针对0.5mm pitch以下IC。

  • 刮刀压力:设定为20–30N,压力过大会磨损钢网,不足导致印刷不全。

  • 清洁频率:每5–10次印刷用无尘布+酒精清洁,避免锡膏堵塞(尤其是密间距开口)。

3. 钢网维护

  • 储存方式:垂直悬挂于干燥环境,避免叠放导致变形。

  • 防撞防刮:操作时使用手套,防止手印或硬物刮伤网面。

  • 寿命监控:激光钢网通常可印刷5–10万次,电铸钢网寿命更长但需定期检查张力。

4. 特殊设计优化

  • 防锡珠开口:Chip元件焊盘内缩10–20%,外延0.1mm,减少锡珠。

  • 倒梯形开口:针对细间距IC(如0.4mm QFP),开口上窄下宽,提升脱模效果。

  • 避让非焊盘区域:避免钢网接触PCB阻焊层,防止污染。

5. 异常处理

  • 印刷拉尖:检查钢网底部清洁度或降低脱模速度。

  • 焊膏不足:确认刮刀角度(通常50–60°)或评估是否需加厚钢网。

  • 阶梯钢网适配:双面工艺中,第二面使用阶梯钢网时需调整印刷机支撑高度。


03
三、总结与快速决策表


厚度选择公式

厚度= (目标焊膏体积) / (开口面积×锡膏转移效率),需结合实际SPI数据修正。

成本权衡

阶梯钢网增加20–30%成本,但可解决混合元件问题,适合中大批量生产。

快速决策表

场景推荐厚度备注
手机主板(高密度)0.1mm搭配电铸工艺
工控板(大焊盘多)0.15mm局部阶梯红胶工艺选0.2mm
消费电子(常规)0.12mm通用性强

通过上述方法,可在保证焊接质量的同时优化生产成本,建议结合DFM(可制造性设计)分析提前规划钢网参数。


互动话题:你在SMT生产中遇到过哪些钢网问题?欢迎留言分享!


友情链接